【网评大赛】彩云网评:新“稻”路开辟生态农业新美景

时间:2023-08-28 14:22:12       来源:腾讯网

实现农业全产业、全链条生态化,农业产业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更大贡献,新“稻”路的带动示范作用不容低估。


【资料图】

稻香蟹肥迎丰收

作者:张全林

眼下,稻田一片青绿,正值稻花鱼放鱼时节,鱼跃人欢的繁忙景象正在安宁市八街街道枧槽营村稻鱼共生基地里上演。一尾尾鱼苗送进稻田,伴随着水桶的慢慢倾斜,3.5万尾“禾中精灵”在275亩稻田内四散开来。

发展生态农业是加快农业绿色转型、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和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的重要举措。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既是重要举措,也是潜力所在。近年来,云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因地制宜,主动谋划,将产业发展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有力抓手,积极发展稻鱼共生种养产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走出了一条生态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稻”路。“稻虾共生”的农业生产新模式,有利于提升水田肥料自给,减少化肥使用,从源头减污减排,再辅之以水生态自净处理,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为粮食安全生产提供绿色保障。

碳排放强度一般是指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我国农业碳排放总体强度较低,单位农业GDP碳排放、人均碳排放及人均农业人口碳排放均远低于发达国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关键排放环节主要是化肥生产和施用,占碳排放强度的79.7%~89.5%。近年来,云南采取一系列稳定粮食生产政策措施和专项行动,其中每年投入专项资金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降低碳排放。

高标准农田建设既能提高节水灌溉等新技术采纳率,又可以抑制污染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粮食增产与碳减排协同作用。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我国进入粮食安全和碳排放脱钩期,粮食产量快速增长,农业碳排放总量稳中有降,单位粮食产量的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尤其大豆、马铃薯、甘蔗等,单位农作物的碳排放强度持续呈下降趋势。

发展低碳农业需要全链条协同发力。在减排举措上,云南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农业减排固碳的政策和技术措施,已基本建立了农业农村绿色低碳转型的战略、政策和技术体系。如构建秸秆还田等丰产与甲烷减排新模式,实现了产量增加、氮肥利用增效、节本增收和甲烷减排的多赢效果。但总体上看,农业农村低碳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低碳农业涉及生产环节多、覆盖面广,需要更深刻的调整和变革,形成一系列全方位而非单一方面的解决方案。

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必须在减排固碳的同时,还要做到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降低自然资源消耗和污染,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目前,云南区域适用性低碳农业综合模式集成度仍然较低,种植业和养殖业还难以实现真正的结合,导致构建贯穿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全链条整体解决方案难度较大。

云南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已作出不少有益探索,如稻鱼共生基地建设,深具样本意义。但就协同推进丰产增效与绿色低碳发展,降低农业排放强度而言,尚有较大拓展空间。比如,实施稻田甲烷减排丰产技术创新,强化稻田水分管理,推广稻田节水灌溉技术,改进稻田施肥管理,选育推广高产优质低碳水稻品种;在肥料方面研发农用地氧化亚氮减排增效技术,推进氮肥减量增效,推广新型肥料产品、水肥一体化等高效施肥技术,推进有机肥与化肥结合使用等等,都需要努力填补空白,实现创新发展。

从在整体上看,云南农业生态化建设尚处在“大盆景”阶段。实现农业全产业、全链条生态化,农业产业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更大贡献,新“稻”路的带动示范作用不容低估。

关键词: